摘要

这篇文章介绍了如何构建有价值的知识库,重点介绍了卡片笔记法,以及如何理解笔记与笔记之间的链接和构建一个网状结构的知识库的好处。作者还介绍了使用 Obsidian 记录读书笔记的方法,包括建立模板和使用标签等。最后,作者强调了理解原理并持之以恒的坚持是最重要的。

知识坟场

我很喜欢做笔记,从2012年的时候就开始有意识的组建自己的『知识库』。记得当时使用的是印象笔记,我很喜欢把工作计划、读书笔记、所思所想等等一切我想记录下来的内容,因为我觉得总有一天我还会用到这些内容。记得当时最喜欢的是印象笔记的剪藏功能,它可以把我看到的网页完整的保存到印象笔记里,这在当时办公环境不允许连接公网的情况下十分有用。

我连续买了印象笔记很多年的高级会员,用着一直不错,他的演示功能我也很喜欢,因为这个功能在一些场景下可以让我省下做PPT的时间,后来印象笔记交给国内的公司运营之后,我就实在不想用了,最接受不了的是会员专属广告。我都已经是高级会员了,还天天各种广告催着我买这个买那个,再加上markdown支持的不友好,所以我就开始尝试换另外笔记软件。

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折腾,我最终选择了Notion。

初见Notion简直惊为天人,他的万事万物皆为『块』的设计理念让我对他爱不释手,他对于markdown的支持也很不错,它可以在几乎可以使用”/”在呼出你想要的功能,简直YYDS!

干吧,把印象笔记里面的内容都迁移到Notion吧!

我开始折腾迁移功能,网上有不少教程可以参考,但是,迁移的过程中,我发现其实在印象笔记中我并没有记录下太多有价值的内容,虽然我已经使用印象笔记很多年了~

我想建立自己的知识库,但是我发现我收集的很多内容(网页、截图、文件等等)他们最终并没有真正属于我,仅仅只是躺在我的笔记软件里,就像躺在了我给它们建的笔记坟场里而已。

我还有必要再折腾吗?迁移的意义还大吗?我目前需要的不是一个好用的笔记软件,而是要首先搞清楚如何做笔记。

卡片笔记

我从来没有想过做笔记还要学,不就是把喜欢的东西记录下来,以后需要的时候可以方便的打开看看吗!但是,从Evernote迁移到Notion的过程中,我发现原来做的笔记几乎重来没有被我再打开过,我知道一定是自己的方法不对!

我开始有意识的查找做笔记的方法,最终我找到了德国人卢曼以及他的卡片笔记法。

卢曼认为学习并不是一上来就掌握整个系统,而是不断的积累知识点,然后将其之间建立链接,这样就会形成一个属于自己的知识网。这里所说的单独的笔记,也就是一张小卡片(也叫块Block),它是一个独立的知识点,可以存在于任何语境的上下文中,正是由于这样的特性,我们的知识网才会越来越大,知识点也就可以跳出了前书籍或情景的限制,拥有了无限可能。

如何理解在笔记与笔记之间建立链接呢?

链接代表的是关系,既多个笔记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这里的关系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比如一个笔记中提到了另一个笔记中的概念,比如一个笔记的前置或后续操作可能是在另一个笔记中,比如两个笔记之间讲述了相似或者相反的内容等等。

不同笔记之间的链接越多,说明这些笔记之间的关联性越大,内容越是聚焦。

在简单点来说,链接的表现形式就像是Wiki页面,Wiki里面有很多其他页面的链接,这样我们就可以方便的找到相关内容。

构建一个网状结构的知识库有什么好处呢?

我们之所以做笔记,其目的就是为了后续某个时间点需要的时候,可以快速的找到之前记录的内容,大多数情况下,我们找的不仅仅是一个点,而是和这个点有关联的所有内容。

我们通过把知识点(笔记)与知识点之间建立连接,这样在提取其中某个知识点的时候,就会顺带着把相关的知识点都提取出来,这样信息检索的效率会更高,并且,通过知识点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们可以更加方便的”记住”更多的内容(这里不应该称为记住,而应该是理解,通过知识点之间的联系”记住”的内容,对我们的大脑来讲几乎没有增加任何记忆成本,但效果却更好)。比如下面这个例子:

假如我们需要记住这样的一个知识点:
动脉血管壁厚、压力大、无瓣膜;静脉血管壁薄、压力小、有瓣膜。

你能记住多久呢?1天?1周?1个月?……

如果再加点其他信息呢,比如心脏负责把新鲜血液通过动脉泵入全身器官。

有了这一条信息,是不是就可以推导出动脉血管压力大,因为压力大所以血管壁厚,为了尽快的把血液从心脏泵入其他器官,所以无瓣膜……

这条知识点你能记多久?夸张点说,都不需要刻意去记,这辈子都不会把这个知识点搞错了。

卡片笔记的核心思想就是为笔记与笔记之间建立链接,通过我们提取其中某些笔记时,同时触发提取与之相关的笔记的目的,这样就可以让我们的笔记保持活性,避免了笔记记录下来之后就像再也没有机会打开的情况。

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我们有可能会把笔记继续细分:临时笔记、词条笔记、永久笔记、大纲笔记、项目笔记等等内容,这些细分看起来就会让人觉得繁琐,但是如果搞清楚了其使用场景,也就没那么让人害怕了。

我们需要关注的其实只有永久笔记和大纲笔记,永久笔记是我们建造大楼的基础材料,大纲笔记是图纸。临时笔记、词条笔记都是永久笔记提供素材的,项目笔记指某个项目(有明确截止时间)的专用笔记,项目结束后,笔记基本也就不用了。

工具使用

搞清楚了卡片笔记的原理之后,我开始挑选合适的笔记软件,目前市面上支持双链(链接)的笔记软件很多,像Obsidian、Logseq等都是非常不错的,我因为先接触到Obsidian,所以就使用Obsidian作为接下来的知识库软件。

我目前主要使用obsidian记录我的读书笔记,具体是这样操作的:

  1. 建立模板

    由于读书笔记的内容很相似,所以我打算使用obsidian的模板功能,这样我在每次写新的读书笔记的时候就不用重新建立模板了(主要是各种标题),我在模板里定义了以下三个内容:

    标签

    顾名思义就是我给当前笔记打的标记,也可以认为是分类。为什么不用文件夹或者标题来对笔记进行分类呢?

    因为标签会更加灵活,一个笔记可以被打上多个标签,使用文件夹或者标题就不能达到这种效果。另外,知识库的内容应该是自由生长的,如果使用文件夹或标题的形式对知识库进行分类,在一定程度上也就限制了知识库的内容。

    思考

    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我读到的让我感兴趣的内容(原文),二是我的一些想法。我认为不要仅仅把感兴趣的内容高亮,高亮只是一时兴起而已,一定要写下自己的想法,写其实是强迫自己思考的过程。

    引用

    标识当前卡片的内容出自于哪里,出自哪本书的什么地方,作者是谁等等。

  2. 开始记录

    早期我在使用obsidian记笔记的时候十分苦恼,主要提现在给笔记想一个标题,我认为使用标签会更好,标题可有可无,我也不会用标题去分类。obsidian的每个文档其实在系统中对应了一个实实在在的文件,所以我必须给文档起一个名字(标题),为了必须给文件起个名字,所以我想到了obsidian的日记插件,他的标题就是日期,为了保存文件名不重复,我只需要指定日记插件生成的标题是年月日时分秒就可以了。

    如下图所示,设置好『日期格式』,设置好『日记模板位置』,接下来就可以打开一个日记看看效果了。

    使用模板生成的笔记效果如下:

现在我们已经可以使用obsidian快速记录我们的读书笔记了,快去试试吧!

千万注意,使用什么软件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要理解背后的原理,并且持之以恒的坚持~